EN
《唐 陶“大唐舍利塔之碑”》

长21厘米,宽22厘米,高49厘米,重8千克,由碑首、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。天水市秦州区出土。

1987年4月,在秦州区五里铺今天水宾馆的施工现场发现了唐代舍利地宫一座。经清理,现场出土有彩绘陶天王俑两件,鎏金铜舍利函盖一件,舍利塔陶碑一件和陶舍利函残片若干。舍利塔陶碑泥质灰陶,碑首六条螭龙盘成拱形顶,篆额“大唐舍利塔之碑”。碑座龟形,背上有龟纹,四足趴在底座上,龟首残缺。镌刻楷书19行254字,其中正面10行158字,侧面4行52字,背面5行46字。碑文中提到修建舍利塔的事宜:“今有遗形舍利建塔镇于唐邽川此伽蓝”,碑文还记载了建造舍利塔的具体时间和人物:“天宝六载岁次丁亥二月丁未十五日永安寺比丘海印敬造”。

自从丝绸之路开通后,佛教文化东传,进入天水。朝廷、地方政府、僧人和信众根据地形环境开窟建寺。到了唐代,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,佛教在社会各阶层有广泛的信仰基础,佛教徒为了更加广泛地弘扬佛法,开始注重在城市较为繁华的地段修建寺院,寺院也成为当时城市的公共空间。建塔供奉舍利一定程度显示了寺庙的实力。

唐玄宗继位后,选贤任能,使唐王朝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的局面。开元二十二年,秦州大地震,州城破坏严重,州治被迫迁往成纪显亲川,天宝元年才迁回来。天宝六年(747年),天水郡永安寺僧人海印在永安寺建地宫,将释迦牟尼遗形舍利安放其中。永安寺或许是当时秦州城中最繁华的地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