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《春秋 青铜匜》

高9.6厘米,宽 18.3厘米。天水市秦州区出土。

匜体呈瓢形,长流,兽形鋬饰夔龙纹,上腹及流饰重环纹,下腹饰瓦纹三道,四扁形足,器形规整,纹饰简洁,具有春秋时期秦文化典型特征。

“匜”音同“仪”,是中国先秦时代的一种礼器,用于沃盥之礼,客人洗手所用。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、盉组合变为盘、匜组合。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,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,战国以后,匜逐渐消失。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,前有流,后有鋬(pàn)。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,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、四足,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。西周至战国时期,贵族在举行宴飨和重大礼仪前,都要行“沃盥之礼”,由年长者把铜匜里的水浇在主人的手上,便于主人用流水洁净双手,年少者用铜盘承接污水。